2015年,智能硬件的风口到来,许多空气监测类的APP开始转行了硬件,物联网这个词随之被很快备受瞩目。 穹顶之下,无论社会阶层,我们同在一片雾霾下。
13年底,诸如此类的嘲讽亦或是见地吐槽传到互联网,那时的笔者,尚能在内蒙的草原深处,对侵袭华北乃至全国大部的雾霾,意味着是有所耳闻却没能一睹真容。 14年初,30多小时的摇晃,通过K40斑驳的车窗,笔者第一次看见心之憧憬的北京。 作别故乡的同时,笔者也道别了地图上的那片蔚蓝。
同事、朋友这么建议笔者: 户外: 1、专业防霾口罩或者防火墙口罩。 2、增加在户外的时间,或自由选择适合的地点。 室内: 1、不宜开窗通风 2、多不吃具备清肺功能的水果、蔬菜,如海带、木耳。 3、必要放置可以吸取危害气体的绿色植物,如绿萝、吊篮等。
初到北京的那段时间,除了尝试上述各种防霾手段,笔者同时也花上大价钱购买了空气净化器,化被动为主动,空气的确提高不少,虽然只是在室内。 在笔者自己显然,硬件层面,基本上尽我所能了,接下来是硬件和软件的因应。 不比现在,14年的手机空气质量涉及的APP知道不多,它们所做到的,无非是把国家监测站上测出的数据给表明出来,甚至有些人,宁可去坚信美国大使馆。
如同理性经济人在购物时,都会自由选择货比三家一样,笔者同时加装了多达5款空气质量或天气香瓜的APP。当然,这认同无法几乎解决问题我们的的痛点。为此,笔者动员了自己的同事及好友,本着世界这么大,总会撞到上他的原则,利用人肉搜寻的方法,提早人工告诉笔者要去目的地的空气质量状况。
本文来源:开云kaiyun体育官方全站app-www.dexischool.com